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明晰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与地方农业院校的使命担当,11月12日,我系特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高启杰教授为全系师生带来题为《农业强国建设与地方农业院校的担当作为》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紧扣党的二十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战略部署,系统阐释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深入探讨地方农业院校的使命担当,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盛宴。

讲座中,高教授以“农业强国建设与地方农业院校的担当作为”为主题,围绕党的二十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部署展开。他系统梳理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指出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部署为建设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而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已成为时代共识,同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短板属性与复杂国际形势下的供给保障需求,凸显了建设农业强国的紧迫性。针对农业强国的核心特征,高教授提炼出“供给保障强、设施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力强”五大维度,并重点阐释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强调其在劳动手段智能化、劳动力高素质化、劳动对象优化方面的突破,指出技术与制度创新是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在院校担当板块,高启杰教授引入国际经验,详解了美国农业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式法律:1862年《赠地大学法》通过联邦赠地办学破解农业人才短缺难题;1887年《哈奇法案》以州级实验站建设推动区域农业科研落地;1914年《合作农业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则构建了高效的农业成果转化体系。结合我国实际,他客观分析了当前农业院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亟须强化企业家等实用型人才培育;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40%,发明专利实质化与产业化不足;社会服务机制不畅,教师参与积极性受限,专业硕士培养与国家需求衔接不紧。

针对地方农业高校的发展路径,高教授提出明确建议:一是立足区域特色,如云南可依托高原特色产业优势,精准匹配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方向;二是深度对接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产业关键问题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他强调,地方农业院校必须打破学科壁垒与校地隔阂,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协同联动中彰显担当。

讲座尾声,系主任金荣华副教授在总结时表示,本次讲座为我系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深化科研与社会服务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引,拓宽了师生学术视野,强化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意识,为我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全系师生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深入思考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