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学领域主要期刊Agronomy(中国科学院2区/JCR Q1区,IF2021=3.95)在线发表了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最新研究成果“Effects of different altitudes onCoffea arabicarhizosphericsoilchemicalproperties andsoilmicrobiota”。该研究系统揭示了不同海拔对小粒咖啡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旨在为改进精品小粒咖啡的可持续管理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新近出台的《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提出,要将云南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精品咖啡生产基地,到2025年,云南精品咖啡比重要达到20%以上,走精品化之路,正成为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方向。咖啡树的遗传性、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初加工咖啡豆品质及其内在特性。其中,海拔高度对小粒种咖啡豆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其对风味的影响甚至超过遗传因素。前人研究表明,种植在中高海拔环境的小粒种咖啡生长良好、品质优、产量稳、病虫害轻。尽管如此,目前尚无对不同海拔小粒咖啡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发现,中-高海拔(1030米、1210米和1320米)小粒咖啡根际土壤样品比低海拔地区(680米和930米)土壤样品更富于营养,并且酸性较低。细菌群落方面,变形菌群与酸杆菌群比值由低海拔向中高海拔逐渐增加,有利作物生长的细菌比列随着海拔升高而越来越高。真菌群落方面,子囊菌门虽然是优势真菌门,但其并不受海拔因素影响。此外,中高海拔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低海拔。RDA分析表明,在门分类水平上,pH值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海拔(1000米以上)以上地区的小粒咖啡根际环境更利于作物生长。上述研究结果为未来在云南省扩大中高海拔地区小粒咖啡种植提供了理论基础。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葛宇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张传利教授为通讯作者。此外,杜华波教授、李学俊副教授、蒋快乐副教授、张凤英副教授、青年教师谢纯、青年教师曲鹏、青年教师赵猛、青年教师卢云峰、在读硕士生王步天、在读本科生施学东参与了该研究。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agronomy13020471